Hw12

1. 當時中國面臨外交上的失敗。根據資料一,當時的市民提倡推廣國貨抵制日貨,主要原因是因為於山東問題上巴黎和會顯得偏幫日本,再加上段祺瑞所簽訂的二十一條款,令即使有顧維鈞力陳己見,盡力提出合理訴求,但原本被德國瓜分的山東地區仍變成由日本繼承而非歸還中國。所以當時他們就叫出抵制日貨的口號,並將此舉認為是保護疆土的行為。

2

首先,當時的國人及商店都打出罷買/賣日貨的名號。以當時的先施及永安百貨公司為例,他們都決定於五四運動爆發後將所有日貨下架,商店改成只賣貨。而當時的民眾甚至自發 將家裏所剩存的日貨棄置於街上然後一同燒毀以示抗議。

其次,當時國人也組織了大量示威活動,有部分甚至演變成暴力衝突。 例如當時就有學生多次聚集在天安門前示威,表示要「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又曾經因為遊行示威時行經過趙家樓(即曹汝霖府邸)所以就放火燒屋,再圍毆從屋內逃出來的曹汝霖。其後北洋政府出兵打壓,大量學生被捕後則進一步激起民憤,再引發連場示威。 最後方由當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調停後,以所有被捕學生無罪釋放結束。可見當時國內的民憤程度已經到達頂點。

3
我不同意,原因如下:

首先,五四運動的參與者並不止知識界人士。 從當時市民聲援被捕學生,再到先施永安等百貨公司宣佈停賣日貨皆可以顯示到五四運動作為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群眾運動,參與者並不只有當時的知識份子,還包括商人,工人及市井市民,所以五四運動並不只是一場知識界的運動。

其次,五四運動的訴求並不單只在知識的層面。 以五四運動時期最為推舉的「德先生」和「賽先生」為例,「德先生」代表民主,「賽先生」代表科學。 而根據資料一,罷買日貨的行動,亦被認為目的是永保疆土,捍衛山東權益的行動。和賽先生不同,德先生代表的民主本身是屬於一種對政制改革的呼喚和訴求,可以見到五四運動所推行 ,希望達成的改革並不單止是知識界上的改革,而是涵蓋到政治及外交等各種層面。

最後,五四運動的影響也並不僅限於知識層面。 五四運動催生的影響包含政治及思想等各種方面,其中包括五四運動後大部分親日派外交官員都遭到了罷免。而在政治上五四運動則極大程度的催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為中國共產黨打下了良好基礎,更埋下往後使用無產階級暴力革命形式去面對國民黨的伏筆。 從上述例子中可見,五四運動並不是一場僅在知識上的運動,其亦推動了思想的傳播,並且有實際的社會和政治回饋

從上述可見由五四運動的起因和訴求,到參與人數或影響皆遠遠超出知識層面,對中國近代史的各方各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單純定調五四運動為一場簡單的知識層面運動顯然是武斷的。

除非特別註明,本頁內容採用以下授權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