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

送禮,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當中的一環。小至家庭嫁娶,大至各國邦交,都少不免送禮。但直至近代,又有人認為送禮不合時宜,拘於禮教,不如不送為妙。 究竟送禮孰是孰非?我則認為送禮最重心意,且聽下文分解。

我們先從禮這一個字本身推論。禮原本指的是禮教;是一套秩序,一套人類經過數百年,摸索出來的溝通方式。而送禮,亦的確是禮的一部分。例如去別人家中作客,作客者卻兩手空空,就讓人不禁感覺有蹭吃蹭喝之感;但如果帶點薄禮,即使未知是否適合哪戶人家最本身的需要,至少都能夠讓人感覺到受尊敬和尊重。所以送禮送什麼固然有商有量,然而在人類學上幾千年的發展看來,這是一種禮貌的表現,完全不送禮反而容易讓人有所誤會。

送禮是一種有效的表達。先不論所送之物價錢貴重;但從選購,採辦,到親手將禮物送給對方本身已經構成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上,對方則能夠從此感受到你所帶有的誠意。這一點在人類學上,不但對人是如此,對神也是如此。聖經舊約就有記載各種燔祭;這些祭重者用牛,輕者則用麵團和油,但在與神看來仍是「馨香」的祭。有神無神各位自有考量,但從宗教信仰和習俗上我們亦能管窺其豹,可見送禮之本心在於表達在於心意。至於送什麼,反而就不是重點了。

送禮本身,對於送禮者而言又有一種心理上的作用。古代要娶妻過門,就先要三書六禮,互相各種送信乃至於送米送雞都有。現代人看來,當然覺得複雜非常。但歸根究底,古人為什麼要選擇如此隆重其事?其實是為了希望迎娶的新郎,知道這是人生大事,而重重關卡就是為了新郎三思三思再三思。當中實際上有不斷進一步復核,確認和肯定的意味。我們現代,固然未必會完全行使三書六禮,又送椰子又送金器;但當中的送禮卻仍然沒有完全消失。這正是為了雙方的心志和決定所做的重重保障,保證是真的思前想後所下的抉擇。因此心意,必排其首位。這對送禮者還是收禮者,都是同樣。

可能有人就想問,既然送禮講求心意,又為什麼在現代起開始有人不提倡送禮,甚至認為送禮無謂呢? 不得不說,這正是現代資本衝擊底下,送禮市儈化所引致。這一點在中國相當明顯;承上段吹嫁娶為例,現時中國卻有相當嚴重的大規模收取巨額聘禮的醜聞發生。君子為了一個好逑,最後竟要一擲千金,花費三四十萬人民幣。這些天價正是因為當地開始將聘禮市井化,用作家庭與家庭之間比拼,炫耀的資本。這一家嫁了個女12萬,別家就要13萬,隔壁街的王五聽到,也就只好下15萬了。這類在現代被人譏笑為賣女孩的聘禮既然存在,還形成風尚。 就難怪原本千里送鵝毛,物輕情意重的送禮,被人譏笑為無用且形式主義。

總括而言,送禮最重要就是心意。心意既失,所謂送禮就不過是一單買賣。因此送禮者和收禮者亦必須不失其本心,送禮才有意義。

除非特別註明,本頁內容採用以下授權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